药企学术会议推广的五大误区
摘要: 当关系营销遭遇政策的围剿而变得举步维艰时,国内的医药企业纷纷把目光转向了专业化的学术营销模式。 国内企业想做好专业化学术会议营销,必须走出5个误区,做好4个升级。
当关系营销遭遇政策的围剿而变得举步维艰时,国内的医药企业纷纷把目光转向了专业化的学术营销模式。
国内企业想做好专业化学术会议营销,必须走出5个误区,做好4个升级:
误区一:学术推广不能带动销售
这是医药代表最常说的一句话,也是很多销售总监的根深蒂固的看法。那么外企为何一直在做专业化的学术营销呢?就是要给医生一个强有力的处方理由,是要让医生从内心深处认可产品,认可产品的差异化优势、认可产品带给患者的利益。
当各个企业的代表都在搞关系时,医生处方的选择标准就是产品本身的差异性;一个大医院的医生,经历了5-11年(本科-博士)专业学习,处方时首先想到的是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没有任何医生会因为关系而处方有风险的、不可靠的药品,那样会对他自己的职业有不利影响;医生发表文章,在学术上有所发展,也需要讲学术的企业支持。
学术推广对销售的积极作用包括三个方面:
效率高:国家级的KOL(key opinion leader,关键意见领袖)对某产品的认可和传播,可以影响成千上万的年轻医生,改变他们的处方习惯。
更持久:学术推广能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
降低销售难度:专业化营销模式使代表更容易获得信任和尊重,大大降低了公关的难度。
认为学术推广不能带动销售的本质原因是其价值不能一对一的直观评价。决策者应该对此有清醒的认识,走出学术无用论的误区。
误区二:专业化学术营销不如直接搞关系来的快
“还不如把投入市场的钱让我直接送出去呢”这是销售部的普遍认识。
这种认识的本质原因是销售所处的立场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销售只对当前的指标负责,只要完成本月、本季度或本年度的指标就能拿奖金,不考虑以后的事情,也不考虑全局的事情。
但是企业家不但要为今天负责、还要为明天后天负责,要考虑这个产品如何做成大品牌,如何与后续产品进行无缝嫁接,如何延长其生命周期,如何以后转为OTC品种,如何在没有推广时也能维持大量的自然销售……
直接搞关系营销,有推广、有销量;推广停、销售降。专业化的学术营销则不同,市场成熟后没有推广也会自然销售。关心公司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企业家、股东和高管团队一定要走出这个误区。
误区三:搞学术就是要开学术会议
许多进行专业化学术推广尝试的国内企业,对这种营销模式缺乏深刻的认识,简单的认为开几场科室会、参加个全国会就是搞学术。没有想清楚开会只是形式之一,也没有想清楚开会讲什么,怎么讲,谁来讲,要传递的关键信息(key message)是什么,这些关键信息的支持证据是什么,医生习惯接受信息的方式是什么,带给医生的利益是什么,除了开会还可以做什么……
这些“为什么”想不清楚,自然也说不明白,产生不了预期的效果。结果是改进不完善,改革不彻底,对专业化推广丧失信心。企业高管一定要走出这个误区。
误区四:仿制药无法搞学术
这可能是国内企业最头疼的一个问题。那么仿制药能不能搞学术呢?能!
对于同一类产品,策略的成功与否和它是进口药还是仿制药无关,谁先提出新的理论和概念,谁就理所当然地成为该概念的代表并获得了先发优势。
仿制品也可以做学术,企业高管一定要承认这个事实。
误区五:中药无法搞学术
很多人认为中药的机理因为不能用西医理论解释所以无法搞学术,这是国内医药营销人士的另一个误区。
近20年来国际西医学界最认可的学术理念是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也就是不看原理、不看推理、就看结果。只要是大规模、多中心、随机双盲试验证实有效的,就是真有效。医学是实践科学,研究的方法在结果和推理两者之间更看重结果。所以,中药完全可以根据循证医学的原则做专业化推广。
文章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